您的位置: 首页 >校友风采>详细内容

校友风采

大山的他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0-11-04 11:59:21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大山的他

毕业生“三支一扶”支教典型  章喆鹏

人物简介:

章喆鹏,男,汉族,共青团员,199610月出生于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,20186月毕业于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,20199月参加工作,现在景德镇浮梁县峙滩学校明溪教学点从事基层教育。

正文:

2018年,就读江西陶瓷工艺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的章喆鹏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,他要考教师!2019年他参加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,主动回农村支教。最后,他被分配到浮梁县峙滩镇明溪小学。

峙滩镇明溪村,它位于峙滩镇东南方10公里处,是省级贫困村。这里,就是他工作的地方,一个山清水秀、与世隔绝的自然村。

他的父母当初有些不能接受。回忆起儿子当初回浮梁农村支教,征求他和妻子意见的场景,他的父亲仍记忆犹新。他说,儿子平时比较懂事,能力也比较强,夫妇俩希望儿子能够留在城市,找个好的工作,真正改变命运。

但是,父亲最终被儿子说服,他知道儿子有自己的梦想。

“老师”这个词语是一份责任,是一份荣耀。

他所在的学校与家相隔70多公里,沿着206国道进入山内,由于弯道多,通常都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才能到学校。冬天,因为担心学生在校门口挨冻,他总是6:00点就要起床,马不停蹄就赶往学校。

一说到工作,他总是调侃自己,年纪轻轻就当了校长,作为编制地点,明溪教学点是峙滩镇8所村小之一,有着其不可消除的作用:帮助家庭贫困,交通不便的农村孩子提供就近入学的机会。

除了日常备课,批改作业,他还要承担学校事务,履行学校日常运转。

d******58d04841b0cf80f16425f746.png

图一:章喆鹏在办公室写教学计划、教案

由于学生少、年级多,学校授课采用复式教学,动静搭配,串联不同科目进行讲授。这种多年前的授课方式不但给备课增加了难度,更考验教师自身对课堂的把控能力。由于搭班的另一个老师是一位银龄计划的老教师,他一个人还要教授三、四年级的英语,一共要教6门科目。

他总是把自己的工作排的满满的,不早退,不迟到,也从不缺课。回忆起刚到工作岗位繁杂的工作与不适感,此时的他更多的则是对学生的责任与当担,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24岁的年轻男孩的故事,但此刻它就发生在你我身边。

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,和煦的风微微拂过。章喆鹏说,每次听到孩子们喊我章老师,向我问好时,心中总会一阵感动,因为“老师”这个词不但是一份责任,更是一份荣耀。

教书,育学生。

与他的交流中,你会发现,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他最大的心愿。他告诉我,由于刚出来工作,很多教学经验不足,再加上农村孩子信息比较封闭,如何轻松地让学生喜欢学习、接受知识,是他最头疼的事情。

“章老师太耐心了,只要你没听懂,他可以给你反复讲三四遍,直到真正听懂为止。”他的学生张家奇举例,有一次,同学们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目,老师在课堂上连续讲了三遍,而且换不同解题方式讲解。最后,还有同学没弄清楚,老师又将这些学生喊到办公室,再次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分析。

c523c3485b2e42f6980c6359fb0cbcd3.png

图二:章喆鹏与三、四年级学生合影

和许多农村家庭的情况一样,父母在外谋生计,孩子则是留守家中由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照顾。章喆鹏的班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学生,他们都是留守儿童。

有些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,由于缺少关爱,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。有的半年联系一次,有的一年才回家一次。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,亲情关系出现障碍。孩子的人生观、价值观也发生了不良的改变。

教书先要育人,章喆鹏时刻把这句话记在心中。他主动联系上学生的父母,通过多次电话交流,让学生父母明白了和孩子心理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。从那以后,学生家长与学生打电话的次数明显增多,隔几个月还会回家探望学生。

 

 7cd1a186b2b042648a452ee7615d2b8d.png

图三:章喆鹏到吴薇薇学生家中家访

 

这位学生也渐渐有所改变,变得活泼开朗起来。

要让学生成材,就要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,要关心爱护他们,做他们的知心人。

如何当好一个老师

像许多教师一样,如何上好一堂课也困扰着这位24岁的年轻男孩,再加上复式教学的复杂性,这无疑为他的工作增加了难度。

不懂就学,不懂就多问!闲暇之余他前往其他的教学点学习复式教学的方法,通过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,不断完善自身。渐渐地他对教学有了自己的理解,如今也可以较好的把握课堂了。

“从来没有见过哪个新老师有他这股子心劲的。”搭班的郑老师评价说,“学校里只有我们两位老师,我教4门,他教6门,但是他却从来不会觉得烦躁相反还乐在其中,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!”

一个好的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,教给学生一杯水,自己就要有一桶水。要有赤诚的爱心、良好的能力,更重要的是要有不计个人得失、甘于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无私精神。他便立志成为这样的人民教师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